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唠叨,虽然唠叨承载着是父母浓浓的爱意,但是对小孩子来说,无尽的唠叨更像是磨人的紧箍咒。
在宝贝婴儿阶段的教育过程中,由于孩子记忆力还为完全开发和大脑的高速发展,以及大量信息的涌入,许多信息被遗忘。
所以,多对孩子进行重复是非常有价值的,许多父母也能非常耐心地做“婆婆妈妈”的事情。
但当孩子进入幼儿后期以后,已经出现自我意识,再这样做就显得不那么恰当了。
可是当孩子到了四岁甚至更大的时候,许多父母为了强化孩子的记忆,依然认为只要自己重复的越多,孩子记住的也会越多。
孩子一次不听,就说两次,两次不听,就说三次,认为只要多说几次,孩子总会听进去。
重复是有很大用处的,但实际上,重复和效果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,没完没了的重复是没有好效果的。所以,父母的重复一定要适度,多了反而会出现许多问题。
Professor在这里指出常见的几种不恰当的重复分别是:过分关心式、重复命令式和负能量式的。
你是否也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?
“孩子,该穿秋裤啦!你怎么又不愿意穿秋裤呢?那可不行,来穿上,再加件秋衣。过来,乖乖的听话。”
“快去写作业!作业写完了吗?怎么还不快去学习……”
虽然父母们唠叨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,但是一些不恰当的唠叨却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。
很多孩子表示最受不了父母的唠叨,“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,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,没完没了。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,但说的次数多了,心里就觉得烦。”
而有个负能量式唠叨的妈妈,那对孩子甚至家庭来说真的可谓是个巨大的灾难。
陪着孩子写作业,本来是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好事。但是如果有个负能量式唠叨的妈妈,一直不停地在旁边唠叨着:“字写的大一点,清楚点,我都看不清老师看得清吗?难怪考试总丢分,擦掉重写!”
“这么简单的你都写错了,你怎么这么笨,你是不是根本没用心学!”“这道题这么简单都不会啊,有没有长脑子!”,长此已久,这样一定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Professor不得不指出这样子的唠叨,会带来孩子巨大的危害。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有过过分的唠叨呢?
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,过分唠叨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,当我们意识到这种行为错误的时候,一定要及时克制自己。
唠叨使亲子得不到更好的沟通
举个例子,在许多时候,家长只看到了墙上被孩子画的乱七八糟,就开启了唠叨模式,而不去关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子做。
其实,只要妈妈多问一句:“你为什么要在墙上画画呢?”可能孩子的答案会让你觉得很温暖,“妈妈,这是我想送你的生日礼物,我画的是爸爸,妈妈和我……”
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,而是自己不停的说,那孩子真是有理也说不出了。
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阻碍亲子间的沟通,成为你与孩子之间不可逾越的大山。
唠叨使孩子反感
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,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,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,他们就会启动“选择性失聪”来保护自己。这样,家长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。
因此,会教育孩子的父母,是宽容、宽松、宽厚的,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。并且他们更善于与孩子沟通、倾听孩子的想法,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自己说的痛快。
唠叨使孩子不自信、不独立
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,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,便不会用心做事。而这一点是大部分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影响。
当问题出现以后,孩子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,成为典型的外归因。
所以,长期被唠叨的孩子,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,变得懒惰、散漫,通常会唯父母是瞻,难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。
而研究显示长期接受负能量的唠叨的孩子,随着负面情绪的积累,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。
Professor点评:
“ 虽然有九成以上的孩子都认为母亲太唠叨。
“唠叨”好像成了全世界妈妈的代名词。这恐怕是天下妈妈的共同弱点,也惹得天下子女的厌烦,但唠叨里面藏着的是深深的爱。
Professor要提醒家长们:表达爱也有技巧,唠叨也要讲究方法,避免不恰当的唠叨,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。